背景:在网络中“组织”计算机的第一步
在企业网络或家庭局域网(LAN)中,最基础的网络协作形式之一就是工作组(Workgroup)。它是一种无中心的对等网络结构,为文件共享、打印服务、简单权限划分等场景提供了轻量但有效的解决方案。
随着安全合规要求、国产化替代、系统混用(如 Windows 与 银河麒麟)等情况的出现,理解工作组的内外基础机制已经不只是管理员的事情,而是IT 架构规划与跨平台部署的“基础砖石”。
什么是“工作组”?
工作组(Workgroup)是一个网络层级中用于将多台计算机“逻辑组织在一起”的概念,它的关键特征是:
扁平结构:无主从之分,组内设备地位对等;
局域网内生效:一般只适用于局域网(如 192.168.1.x)内;
基于用户名/密码共享:访问其他计算机资源需输入对方账号密码;
配置简易:适合中小型网络或临时办公环境。
对比而言,“域(Domain)”是更高级的集中式架构,依赖于域控制器(如 Windows Server 的 AD)。
从“内外基础知识”的视角看工作组
在安全、审计、资产管理等场景中,常出现“内网基础设施”和“外部互联基础设施”两个名词。这里的“内外”,不仅代表物理边界,也涉及逻辑组划分。
“工作组”作为逻辑划分单位,常常被用来区分“同一责任人”、“同一业务系统”、“同一操作系统环境”的设备集合;
在一些保密网络、科研网、办公网中,也会通过工作组划分权限边界,或为后续整合(如升级为域环境)打基础;
在国产化系统(如麒麟)与 Windows 共存网络中,理解工作组概念,有助于实现跨平台资源访问和统一命名管理。
Windows 实战示例:创建与加入工作组
在 Windows 系统中配置工作组非常直观:
设置步骤(以 Windows 10 为例):
打开“此电脑” → 右键 → 属性;
点击“更改设置” → “计算机名”;
修改“工作组名”,例如设为
OFFICENET
;所有需要加入同一工作组的电脑都设置相同的工作组名;
重启后生效。
典型用途:
在办公室内部局域网中,快速组建文件共享环境;
暂无域环境的单位内部,通过工作组协同使用打印机、扫描仪;
对无权限使用 Windows Server 的中小企业,作为轻量权限划分机制。
银河麒麟(Kylin)实战示例:通过 Samba 实现加入工作组
国产操作系统如银河麒麟 V10 SP1/Server,可以通过 Samba
服务模拟加入 Windows 工作组,实现跨平台共享。
配置步骤简要:
安装 Samba:
sudo apt install samba -y
修改
/etc/samba/smb.conf
:workgroup = OFFICENET server string = KYLIN-SHARE security = user
创建共享目录和 Samba 用户:
sudo mkdir -p /srv/share sudo useradd -M -s /sbin/nologin sambauser sudo smbpasswd -a sambauser
重启 Samba:
sudo systemctl restart smbd
通过该方式,即可让麒麟服务器或桌面系统与 Windows 工作组实现互相共享访问。
工作组的四大核心作用
组内计算机是否对等?
是的,工作组中的计算机之间是对等的(Peer-to-Peer),没有主控节点。每台计算机都独立管理自身的账户、资源和权限。
但注意:
虽然“对等”,但功能能力因操作系统、配置不同存在实际不对等;
某些设备(如一台带共享打印机的电脑)在协作中起到“中心节点”的角色;
访问时仍需用户名/密码校验,不具备统一登录(Single Sign-On)。
结语:不是所有协作都要上“域”,工作组是好开端
在国产化替代、混合网络部署、轻量协作环境等诸多场景中,工作组依然是一个有用的“技术资产”。
不要小看这个“老派机制”,它代表着一个组织最早的网络协作起点,也可以是低成本跨系统协作的落地方式。
下一步你可以尝试的:
给你的设备命个规范的名字(比如 KYL-WS-01);
统一设置你的工作组名;
在 Windows 和麒麟之间试试共享一个打印机或文件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