✳️ 这不是“装几台电脑”的事,也不是“搞个OA系统”就算信息化
✳️ 尤其在国央企和涉密单位,如果还把信息化等同于“IT建设”,你可能正在走一条成本高、效率低、还容易出事的老路!
一、背景:信息化为何如此重要,但又如此模糊?
过去二十年,很多单位一直在“推进信息化”:建网站、做系统、买服务器、招投标……
但我们经常会看到这些现象:
部门领导说:“我们信息化不错的,上线了ERP、OA。”
一线员工吐槽:“系统卡得要死,审批还是微信催。”
安全部门担心:“涉密资料不知道在哪个U盘里飞来飞去。”
财务发现:“有了系统,项目还是该超支超支。”
这不是信息化无用,而是信息化被误解为“上线等于完成”,却忽略了它的核心目的:用信息流重塑业务流,提升组织的运行效率、安全能力与决策水平。
二、信息化的真正需求是什么?
对于国央企与涉密单位来说,信息化的核心使命包括:
对业务:
替代人力手工流程
让“信息驱动”取代“人催人跑”
保证流程可控、数据可查、记录可追
对管理:
实现跨系统协同(人事+财务+项目+采购一体化)
打通组织壁垒,消除信息孤岛
提供决策支持数据(不再靠Excel汇总)
对安全与监管:
分密级的数据存储与传输
日志可审计、操作可追溯
符合《密码法》《网络安全法》《等保2.0》《分保标准》等法规要求
三、信息化≠装系统,它落地要“三步走”
第一步:数字基础设施建设(地基)
内外网分离、专网隔离部署
涉密/非涉密环境并存规划
国产化适配(如鲲鹏、麒麟、金仓等)
👉 关键词:网络、计算、存储、安全四大件
第二步:业务系统线上化(框架)
构建统一门户平台,梳理核心业务流
系统集成打通:如OA系统连接项目平台、合同审批平台、预算管理平台
支持多级审批、流程驱动、消息提醒
👉 关键词:流程再造、角色权限、安全审批链
第三步:数据治理与分析(升华)
主数据建设:统一人、项目、组织、客户编码
数据中台:业务数据沉淀为分析资源
可视化驾驶舱:从“报表导出”进化为“预警预测”
👉 关键词:数据可信、指标一致、图表清晰、决策有据
四、国央企&涉密单位的“信息化陷阱”与应对建议
五、案例参考:某军工单位的信息化实践
某涉密研究所信息化原来由多个承建商各自为政,导致“OA不能审批合同”“采购系统和财务系统两个价格”。
后期在集团指导下统一规划信息化蓝图,通过“门户 + 流程引擎 + 主数据 + 安全平台”组合方式完成了:
工作流跨系统走通:一个系统发起,多个系统执行与追踪
涉密内网独立部署,系统接入审查+国产软硬件统一
项目+合同+人员+预算打通,形成“一个项目一本账”
→ 成本降低30%,审批时效缩短60%,安全合规性100%覆盖。
总结:信息化是一项“长期主义工程”
它不是买几个系统、配几台设备那么简单,而是需要:
战略层:高层决心,规划优先
执行层:跨部门协同,制度配套
技术层:适配、集成、安全并重
运维层:稳定、透明、持续优化
如果你是:
国央企/涉密单位的信息化负责人
正在推进“平台整合”“流程再造”的管理者
希望将信息化转化为“组织能力”的业务骨干
👉 这篇文章值得你收藏、转发、用于汇报与规划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