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什么是“塞利格曼效应”?
心理学家马丁·塞利格曼(Martin Seligman)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:
他把狗放进一个笼子,笼子里有两部分——一边有电击,另一边没有。
最初,狗被电击后会拼命地挣扎、逃向安全区。
但当实验者反复让它无论怎么努力都逃不出去时,
狗最终趴在地上,不再试图逃避——即使电击的门已被打开。
👉 这就是**“习得性无助”(Learned Helplessness)**。
后来,这种心理被称为——塞利格曼效应。
二、我们都是那只“趴下的狗”
职场中,有多少人不是在经历同样的实验?
提了无数次合理建议,却总被驳回;
被流程、层级、考核、会议、PPT、领导的“精神指示”层层束缚;
想改变,却被告知“你不懂,这是惯例”。
于是——
他们不再提意见,
不再创新,
不再相信“努力能改变结果”。
从“要做更好”到“算了,就这样吧”,
这就是塞利格曼效应在人间的模样。
三、“无力感”是最深的牢笼
塞利格曼后来发现,无助感的根源,不是失败本身,而是“我什么都做不了”的信念。
当人相信“努力无效”,就会自动关闭求生系统。
于是出现以下典型状态:
对生活麻木,不再规划;
对工作敷衍,不再争取;
对关系退缩,不再表达;
对未来悲观,不再想象。
这时,你不是“失败了”,
而是“被自己的信念关进了笼子”。
四、走出塞利格曼效应的3个关键
💡 1️⃣ 重建“控制感”
从能做的小事开始,重新获得掌控。
比如:
按时睡觉、早起、运动;
一天学一点技能;
整理房间、写一段思考。
你在掌控小世界的过程中,会重新相信:我能做到。
💡 2️⃣ 别和“笼子”谈理想
有时,你的努力不是错在方向,而是错在系统。
当环境不支持成长,就该停下来问——
“我还要在这笼子里证明什么?”
适度的离开,不是逃避,而是自救。
💡 3️⃣ 允许自己“重新开始”
别被过去定义。
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“重启效应”:
当人意识到“现在是一个新起点”,行为就会改变。
哪怕只是换一个工作区、换一支笔、换一段作息,
都能唤醒“新的自我”。
五、结语:你不是懒惰,只是被“无力”驯化了
塞利格曼后来将研究方向从“无助”转向“积极心理学”。
他说:“人不是被痛苦击倒的,而是被放弃希望击垮的。”
别被无力感绑架。
你依然有力气,有热爱,有行动的可能。
哪怕世界冷漠,
也要告诉自己:
“我能做点什么——哪怕只是,拒绝趴下。”
📌 笨熊呆呆瓜 · 心理觉醒系列
“看清现实,但不放弃希望;
理解自己,也重启行动。”
是否需要我帮你把这篇文章排版成公众号适用格式(含封面图风格、推荐字体与配色)?我可以直接为你生成完整视觉稿。